微博營銷:盛名之下,其實…… |
發布時間: 2012/8/6 14:27:45 |
1967年進行的六度分隔實驗,成功率只有不到20%;另一個實驗中的60個人,只有2個人完成了傳遞任務;后來的互聯網實驗的成功率之低,讓人不忍匯報其實驗結果。[/i]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十幾年前,互聯網剛開始大規模普及,那時最響亮的口號莫過于“虛擬社會”、“虛擬生存”,仿佛真實世界一夜間將要被顛覆,F在回想起那時的口號,不禁啞然失笑。 作為真實社交網絡的一種線上復制與拓展,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網絡平臺的興起,直接回擊了十幾年前“虛擬社會”的狂熱呼聲,然而,“蝴蝶效應”、“裂變傳播”、“濕生存”、“無限可能”的標簽又被一些人貼到了微博的身上。事實真會如此嗎?微博應用于營銷領域,效果真的驚人嗎? 被神化的粉絲傳播力 “六度分隔”理論告訴我們,平均而言,世界上的任何兩個人之間只要通過6個人就可以取得聯系。而Facebook 2011年發布的研究報告稱,任何兩個Facebook用戶之間的平均間隔人數為4.74人。這樣的研究結論似乎為一些傳言提供了網絡營銷培訓實證基礎。 于是,網絡上流傳著“如果你有500個粉絲,就相當于一本內刊;有100萬粉絲,就是全國性媒體;有1億粉絲,你就是CCTV”。這一句未加任何調料的原生態話語,若是加上“轉發”這一催化劑,就變成了“如果你有500個粉絲,這些粉絲的粉絲人數也是500,如果他們愿意在第一時間轉發你的微博,而他們的粉絲也樂意這樣做,那么頃刻間你的微博就會讓億萬人看到”。這樣的情況只在理論上存在可能,卻不妨礙被一些人用作“裂變式傳播”的例子來虛構微博營銷的前景。 人類系統地對基于社會關系網絡的傳播研究只有幾十年時間,而對這種傳播的復雜性研究也只有十幾年的歷史。1967年進行的六度分隔實驗,成功率只有不到20%;另一個實驗中的60個人,只有2個人完成了傳遞任務;后來的互聯網實驗的成功率之低,讓人不忍匯報其實驗結果。這樣草率的“簡化論”成果,不可避免地撞到了人類社會復雜性的墻上。 事實表明,沒有哪位微博用戶的信息,可以頃刻間被所有用戶知道,也沒有哪個商品的促銷信息,能夠得到所有關注用戶的轉發。微博營銷要想取得成績,根本離不開對社會網絡結構以及信息傳播機制的分析。這樣的分析,扎根于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層面,微博營銷也必須從“筑夢云端”走向“現實地面”。 戳破微博營銷的神話 微博營銷用最簡練的語言描述,就是:利用微博平臺,傳播產品信息,塑造品牌形象,并把產品賣掉。因而,我們也必須從“產品信息傳播機制”、“品牌塑造機制”和“微博平臺產品銷售機制”入手,探討微博營銷的“與眾不同”之處。 產品信息傳播機制:消息不如謠言 人際關系網絡最基本的結構特征是同類相聚。我們相互關注和持續互動的,是和我們各方面差異最小的一些人。這一結構特征使得整個社會網絡形成不同的圈子。目前,企業官方微博的關注者中,大部分是有合作關系的其他官方微博以及忠實粉絲。因此,產品信息傳播首要關口就是信息如何突破這個粉絲圈。一個連粉絲都不愿轉發的消息是很難實現有效傳播的。 人際關系網絡的另外一個關鍵特征是社會關系的連接形式:強關系和弱關系。關系的強弱按照互動的頻次來判斷,經;拥臑閺婈P系,極少互動的為弱關系。強關系圈子往往也是同質性較強的圈子,信息在這里可以有效轉發,但缺陷是很難將消息傳出圈外,這時候就體現出弱關系的作用了。 弱關系往往扮演的是信息橋梁的角色,體現出關鍵中介的作用。所謂的“裂變式傳播”,往往依靠弱關系的轉發來實現。然而,一個謠言很容易通過弱關系傳播,一個產品信息即使包裝再好,也不見得會得到弱關系的青睞,太多的產品信息停留在一級傳播圈(熟關系圈)而止步不前。 我們常見企業使用第三方渠道(微博大號)來宣傳產品信息,并不是企業不懂微博營銷,而恰恰是產品信息常常停留于一級傳播圈而采取的一種無奈之舉,因為即使停留在一級傳播圈,靠微博大號的粉絲數量也能擴大其傳播規模,而至于效果,就另當別論了。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endtimedelusio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