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將成中國趕超世界良機? |
發布時間: 2012/8/1 11:21:56 |
開篇語
被ICT(信息、通信和技術)革命稱為“云”里“物”里的“云計算”到底是什么?正在發生的IT革命在眾多新興產業中占據什么位置?盡管直到今天,有關“云計算”的定義和標準仍是莫衷一是,然而潘多拉的魔盒子已經打開。 本報今起推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南方大調研第三組報道,將關注并解答有關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諸多疑問。 首篇,風“云”變幻,從云計算的風云發展為樣本,和讀者一起探路“云”中生活,尋找“云”中觀察,并思考人類的生活將會因為這朵“云”的出現而迎來哪些變革。 第二篇,我們將以戰略發展的眼光,審視電子信息產業在這一輪產業革命中的定位,并以廣東的產業發展為參照,明晰世界重要城市群———珠三角,在未來全球產業格局中的位置在哪? 最后,我們的眼光會回到行業發展本身,思考在廣東這個擁有上億人口的區域,要發展新一代通訊、新興高端電子信息產業,有哪些“最后一公里”要去打通?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調研已經上路,敬請讀者與我們一起去關注,去思考。 ◇電子信息產業界最近非常熱門的一個詞叫做:“云”里“物”里,“物”指的是物聯網,“云”則是云計算 ◇物聯網、智能城市、三網融合、數字家庭……這些名稱聽起來都非常響亮,實際上,它們都只是云計算的應用 ◇嗅到商機的企業在全球瓜分“云”蛋糕,美國硅谷已約有150家企業涉及“云計算”,新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 ◇誰第一個進入商業運作,誰就能占領未來市場先機,云計算已成為科技強國本輪競爭重點和區域競爭烽火再燃之所在 ◇廣東即將具備一條完整的云計算產業鏈條,中國未來云計算最大的產業基地和應用市場,都有可能在廣東出現 云中觀察 警惕中國本土吸入“全球云” 雖然云計算尚未有定論,但基本認為,云計算(CloudComputing)是網絡計算、分布式計算、并行計算、效用計算、網絡存儲、虛擬化、負載均衡等信息技術(IT)和通信技術(CT)發展融合的產物。它旨在把多個成本相對較低的計算實體整合成一個具有強大計算能力的完美系統,并以商業模式把這強大的計算能力、存儲能力分布到終端用戶手中。 目前,微軟、谷歌等跨國公司已在云計算領域取得了一定優勢,全球主要的以及次級的云計算提供商都來自北美,例如亞馬遜、思科、谷歌、惠普、IBM、微軟、甲骨文、SUN等。這就意味著,ICT業務將會向北美高度集中。而一旦中國本土市場會被吸入“全球云”,本土公司又將淪落為全球主流公司的海外工廠。 方正國際云計算控股有限公司總裁高海波說,“過去中國的操作系統被美國牽著鼻子走,中國從前做不出類似intel的芯片,標準全是美國、西歐定,跟著這個步子跑,沒希望。比爾蓋茨操作系統我們也無法超越,我們在信息產業如果沒新思路新拓展,中國只能當人家的工廠。而在電子信息產業中國要想領先于世界,云計算是千載難逢的也是唯一的機會。” 6月7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表示,雖然遭遇金融危機,但沒有任何跡象顯示跨國公司正在撤離中國市場,相反,國外高端制造業、先進服務業正加快對華轉移。他同時提醒,這一趨勢可能使云計算、物聯網、智慧地球等行業出現新一輪外資壟斷,威脅國家經濟安全,“須積極應對。我們要發展新興產業,也要警惕受制于人。” 為了打破海外的技術壟斷,需要在產業鏈上各個環節進行國內企業的配套,專家建議,由于云計算的內涵還在不斷發展,只有做好自主創新,才能打造中國自己的云計算產業鏈,力爭在某些方面領先于國際同行。 就在近期中關村汕尾云計算基地發布“盤古云”操作系統。據透露,還在研發設計自有的云計算芯片。據悉,全國云計算服務創新五個試點中北京、上海采用國內系統集成商如華勝天成、太極股份、華東電腦來建設,其余城市不同程度采取與IBM、微軟、Oracle合作模式來建設。 果真如此,從基礎云部分的數據中心、操作系統、芯片,到云計算的各類應用,在廣東即將具備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未來云計算最大的產業基地和應用市場,都有可能在廣東出現。 云中生活 “云”革命后的未來生活 電影《阿凡達》中,總控制室里出現了很多可透視的顯示終端。這就是云計算應用的一個表現。當計算能力、存儲、軟件全都轉化成一種服務時,未來網絡用戶不需要硬盤,連電腦都不用了,顯示終端可以是電視、可以是冰箱、空調…… 事實上,物聯網、智能城市、三網融合、數字家庭……這些獨立的名稱,每一個聽起來都非常響亮。但實際上,它們都只是云計算的應用。 可以想象,未來某一天,我們不再需要攜帶笨重的電腦;不再需要準備多個U盤和移動硬盤;可以通過網絡購買云計算能力來獨立開設門戶網站,或者是成為一位著名的動漫設計師……也就是說,個人行為不再受制于個人電腦的儲存和計算能力,行業也不再苦于沒有超級計算機或者龐大機房。 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 按照最早提出云計算概念的Google的做法,云計算計算和儲存依靠的載體與超級計算機完全不同,后者是依靠巨額的投入來完成的,前者則是依靠“全世界普通的主機聯合起來”來完成的。 那么這種生活離我們還要多久? 樂觀派認為:三到五年! 《阿凡達》里這一概念已經不再是假想,最近,iGadget推出一則廣告片,講的是2014年的一個普通市民從清晨起床到入夜,整個過程中無處不在信息交互,只憑借手中一只小小的終端。 “這些未來顛覆性的生活革命,全部基于云計算在儲存和計算方面的天才表現。”記者在采訪中常常被這樣告知。 佛山南海有一個廣東省政府認定的云計算中心,即廣東金藍海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公司負責人黃正中告訴記者,“金藍海一期剛建設完成的資源已全部被定制完畢。其中電子商務、搜索引擎、三網融合、物聯網等做新興產業的相關企業需求最大。” “云”的核心,是新的生產力出現后,對計算力提供方式的新要求。在佛山世紀互聯智慧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架構師陳正強看來,而計算力革命則是由新興產業發展而催生的。” 其實,最簡單的體驗每個人都會有:剛坐到辦公桌前,突然發現U盤落在了家里的電腦上,要么懊惱,要么回家取。一旦有了云計算,未來個人信息儲存在“云”里,隨時隨地方便取用。 珠三角正在崛起的動漫產業讓云計算嗅到了巨大的商業機會。 世紀互聯云計算在華南總部基地負責人賀東曉表示,云計算已經不再是概念,而是新興產業的實際商業需求。 “所有新興產業都有賴于云計算。”陳正強強調,換句話說,正在新電子信息行業里爆發的這場云革命,已經不僅是其行業本身,而是整個新興產業的大事。 云中奇事 中關村攜汕尾共踏“云”途 今年6月19日的《南方日報》頭版刊登了一條名為《汕尾:建世界第二大“云計算”產業群》的消息。汕尾,一夜間成了IT資本巨頭中關村的親家,率先在中國、乃至全球新興產業版圖上崛起。 “來汕尾的好多技術人員,都是一群從小生長在中關村,或在中關村成長起來的人,認同中關村文化:沒有技術的東西就沒有生命力。也一直想把這種理念帶向適合孕育中關村精神的地方。”汕尾云計算項目的技術總監鮑偉回憶,一年多前北京的云計算技術人員和投資方南下尋訪了多個城市,希望找到適宜建設云計算中心的平臺。 汕尾市的官員對“云”顯示出了極大的熱情。 2009年5月,汕尾市有關負責人憑借一種對新興產業敏銳的判斷力,迫不及待地試圖留住北京來考察的投資方和專家。 高海波在這支云團隊中負責市場推廣,以他的認識,通常云計算平臺的建設對自然生態環境、水電、地震等多方面測評要求高,尤其需要耗費大能量來冷卻,因此“最合適的地區本該在北緯40度以上的北方”。 但在汕尾的多日考察后,“中關村”們意外地發現,此地雖不在珠三角發達地區,卻擁有綿延400多公里的海岸線,“區位同日本的東京灣相似,用海水進行熱交換亦能省掉一大筆錢,珠三角反而沒有這樣的優勢。” 一時間方正國際、電子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國內知名投資商、學術研究所紛紛準備入駐汕尾…… 2010年7月以后,投資50億元的中關村(汕尾)科技園項目正式落戶。 按照其公開的材料,該項目計劃未來五年內,投資方將按照100萬臺服務器規模,建設云計算大型數據中心,建成投產后,每年由經營和服務產生的毛利將達到10億元,輻射帶動的上下游產業每年將產生1000億左右的產值。 近期,汕尾的云計算團隊將先后在廣州、在北京召開云計算研討會、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已經自主研發出了云計算操作系統。 設計團隊把新的操作系統取名叫“盤古云”,寄望中國在云計算上具有自主話語權。 在此之前,全世界的云計算操作系統、芯片均掌握在谷歌、微軟等幾個國際巨頭手上。“如果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云計算核心技術,中國新興產業又將淪為世界代工廠的地位,更何況云計算還涉及到了信息安全。”中關村的技術人員認為,“盤古云”的出現將打破國際巨頭對中國云計算壟斷的可能性。 決勝云端 “云”,中國趕超世界的良機 “云計算是中國在IT信息業趕超世界的絕佳機會。”鮑偉直言。這不是一家之言。 “因為這是新技術,所以大家幾乎在同一起跑線上。中國基礎薄弱一點,我們的包袱比較小,用新的方式來發展,轉換成本比較低。對發展中國家,具有一定的優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子學會云計算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倪光南說。 谷歌是最早提出云計算這個概念的企業。就在短短的兩三年內,外資云在中國頻頻出手: 2008年2月1日,IBM就實施“藍云”計劃———在江蘇無錫太湖新城科教產業園建立首個“中國云計算中心”。這也是IBM在全球投入商業營運的第一個“云計算”項目。 當年3月17日,谷歌亦在京宣布“云計算”戰略,不久又發布被稱為“通往云計算大門”的瀏覽器Chrome。Chrome的最大特點號稱是可以使用戶完全拋棄桌面操作系統,直接通過瀏覽器在線調用數據以及運行應用軟件。 還是2008年,11月6日,微軟宣布進入云計算領域。該公司CEO史蒂夫·鮑爾默聲稱“云計算才是微軟的未來”,甚至把云計算戰略的重要性放在了并購雅虎之上。 盡管直到兩年后的今天,有關“云計算”的定義和標準仍是莫衷一是,然而潘多拉的魔盒子已經打開。 一邊廂,外資兵臨城下。一邊廂,國內諸侯四起。 在北京,發展云計算產業的戰略行動計劃的“祥云工程”已經被列入“十二五”軟件信息服務業和電子信息發展規劃。 在上海,“云海計劃“被啟動,13個“云計算”預計總投資31.2億元,云計算與服務行業將視同軟件企業,在所得稅和增值稅方面享受政府的優惠政策。 在廣東,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產業被列為省政府優先推進的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3年產值可過萬億元,云計算作為一種新型業態首次被納入政府重點扶持的范圍。 僅廣東一省境內,深圳、佛山、東莞、汕尾就分布著五個云計算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0月18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關于做好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的通知》,在各省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確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等五個城市先行開展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 一個連大多數老百姓聽都沒聽過的名詞,為什么引起了政界商界的共同關注? 記者手上IDC數據中心的預測報告顯示,從長遠看,云計算將在未來15年到20年內成為影響整個IT行業的關鍵性技術。 從短期看,根據對五大試點城市云計算發展情況,業內預計,2015年全國“云計算”產業鏈規?赡苓_到7500億至1萬億元,有望占到當年戰略性新興產業15%以上的產值規模。 “誰第一個進入商業運作,未來誰就能占領市場先機。”鮑偉坦率地說,云計算已經成為科技強國之間本輪競爭的重點,也是區域之間競爭烽火再燃之所在。 而在云計算的科技和應用方面,不少國內從事云計算的專業人士均認為,在云計算方面,中國和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且中國擁有未來最大的應用市場。 “我認為中國的技術人員其實已經具備了云計算的技術基礎,只需要將思維變一變,就可以立即趕上來。”《走近云計算》的作者、中科院王鵬博士說。 但反過來看,如果在希望所在云計算上,主要區域沒有過于積極的動作,一著慢,則著著慢。“要快,我們的競爭對手不是外資云,而是在國內。”鮑偉提醒省級政府在云計算的戰略發展上千萬不可馬虎。 網友數星星 “云”里“物”里,云計算勾勒的云中生活只是電影中的幻想,還是未來生活的寫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革命究竟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變化?所有新興產業都有賴于云計算,這樣的判斷您是否認同?歡迎各位讀者通過南方報網的互動平臺拍磚灌水,暢談您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看法,“網友數星星”將繼續與您縱論新興產業的燎原之勢。 網友“AXIT”:原來感覺電子信息產業都是北京在領先,這幾年似乎廣東在不聲不息地上來了。先是華為、中興,后有網易,這幾年是騰訊,現在又有迅雷等,但究竟在全國排在哪個位置,確實也不清楚,而且,電子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到底在哪里啊?云計算,物聯網,3G,三網合一,這些概念都很懸,不知道實際應用前景會怎樣? 網友“十萬個為什么”:信息技術不是上一輪金融危機的救命稻草嗎,為什么到了這一輪金融風暴之后,產業要革命,全世界又不約而同選擇了信息技術。這次的信息技術革命和上一輪信息技術之間有什么區別?有什么進步?咱廣東到底有多大優勢? 網友“一橫路7號大院”:根據我十幾年混跡江湖的經驗,廣東把電子信息產業作為新興產業發展,就四句話建議,注重國際分工,加強自主創新,重視軟件產業,應用引領潮流。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endtimedelusio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