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道:“云計算”何以漸成主流 |
發布時間: 2012/8/2 14:32:34 |
漸成主流從“網絡就是計算機”到“網格計算”,從“分布式計算”到“互聯網計算”,長期以來,與“云計算”相類似的理念被學術界和不同的企業各自表述——雖然各個理念的內涵有些細微的差別,但大多基于充分利用網絡化計算與存儲資源、達成高效率低成本計算目標的考量,希望能更好地整合互聯網和不同設備上的信息和應用,把所有的計算、存儲資源連結在一起,實現最大范圍的協作與資源分享。
“云計算”理論和嘗試已經有10多年——近十年來,從.NET架構,到“按需計算”(On-demand)、“效能計算(UtilITy Computing)”、“軟件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平臺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等新理念、新模式,其實都可看作企業對“云計算”的各異解讀或“云計算”發展的不同階段。 亞馬遜(Amazon)所推出的S3(Simple Storage Service)和EC2(Elastic Compute Cloud)標志著“云計算”發展的新階段:基礎架構的網絡服務作為提供給客戶的新“商品化”的資源,而今,EC2已成為亞馬遜“增長最快的業務”。 IBM則于2007年推出了“藍云”(Blue Cloud)計算平臺,期望幫助客戶進行云計算環境的搭建。此外,Google一直在積極推廣其App Engine;而Salesforce.com推出的CRM平臺作為服務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008年,經過多年的積累和持續的探索,微軟公司亦正式發布了完整的云計算平臺——Windows Azure(藍天),并投入巨資在全球范圍建造數據中心。這些現象都表明,經過多年的積淀和持續的探索,云計算終于開始成為一種全球IT產業共同應和的、主流的聲音。 一、“云計算”何以漸成主流 “云計算”能夠成為IT業創新實踐的一大主流要歸功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是計算、存儲、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CPU、GPU的多核進化及虛擬化技術的日趨完善,為信息系統的高性能和低功耗找到了重要的突破點;更大的互聯網帶寬則使得更多的計算資源和軟件可以以服務的形式推送到客戶端;海量存儲、數據挖掘、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也令數據更加結構化、更具語義關聯,從而實現了從“數據”到“信息”再到“知識”的積淀和進化,并逐漸發展為互聯網服務的“大腦” (Intelligence Inside)。正因如此,原本看似不可企及的夢想因為技術的成熟而成真。 第二,用戶的需求也一直在嬗變中。Web 2.0締造了揮灑創意、彰顯個性的新時代,越來越多的用戶愿意將自己創造的信息(如博客)和資源(如圖片和視頻)上傳到“云”中,與相識或不相識的朋友們分享,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采用PC,手機及其他設備來管理“云”上的數據和應用。再者,無論對個人或企業用戶而言,根據現實需要去獲取時使用各種虛擬化的計算資源,無疑更經濟也更簡單。這便為有能力提供相應服務的云計算服務商制造了機遇。 第三,新的商業模式的涌現,讓眾多的個人和企業用戶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趨勢和可能。多年前我曾指出,“服務化”將成為軟件產業的一個趨勢,現在看來,這個趨勢無疑更加明顯。軟件不再只是封裝(或預裝)好的“商品”,還可以通過在線服務、隨需租用或附帶廣告的免費版本等多種多樣的形式來獲取新的軟件+服務(S+S)。再如,很多新的功能包括視頻點播、信息搜索、在線地圖,這些都是傳統軟件不易實現的功能,所以必須依賴“云層”之上的、規模龐大的計算和數據資源。 盡管已漸成主流,但直到今天,“云計算”一個概念、多種表述的狀況并沒有多大改觀。坦率地說,每個企業和機構對“云計算”及其前景的解析都或多或少地結合了企業自身的業務方向和現實利益。在此,我想談談我的一些想法——其中部分觀點是建立在與微軟亞洲研究院馬維英博士及其他專家討論的基礎上。 二、解讀“云計算”的功能特性 看似高深的“云計算”理解起來并不難,其實就是把所有的計算應用和信息資源都用互聯網連接起來,供個人和企業用戶隨時訪問、分享,管理和使用——相關的應用和資源可以通過全球任何一個服務器和數據中心來獲取。 真正的“云計算”平臺應該能實現以下三方面的功能。 1:提供“資源”——包括計算、存儲及網絡資源,這就需要服務提供者架設出規模巨大的全球化的數據庫及存儲中心,能夠實現“海量”的存儲、出色的安全性和高度的隱私性和可靠性——此外,它還應是高效的、低價的、節省能源的。 2:提供動態的數據服務。數據包括原始數據、半結構化數據和經過處理的結構化數據。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以數據為王的時代——一個好的云計算架構一定要有提供大規模數據存儲、分享、管理、挖掘、搜索、分析和服務的智能。 3:提供云計算平臺——包括軟件開發API、環境和工具。只有這樣,云計算才能真正形成一個有生命力、有黏性、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我個人認為,這也是云計算帶來最大的價值。 “云計算”不應該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希望用戶一夜之間就從“端”全面轉向“云”是很天真的想法——用戶理應自主決定最符合其利益的資源部署方式,從而在“云”和“端”之間實現難能可貴的平衡。只有通過云+端,云端互動才能最大程度利用云的功能實現最佳的用戶體驗。 三、微軟與“云”共舞 微軟公司很早以前就已對“云計算”展開實質性研究,10年前,作為.Net戰略的一部分,微軟曾經推出一套代號為Hailstorm的網絡服務,希望能整合各種設備、數據和服務資源,為用戶提供更簡潔、更實用的計算方案,但受制于當時的技術環境和應用實際,Hailstorm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功。直至去年,在充分總結了經驗和不足的前提下,微軟發布了一個全新的云計算平臺——Windows Azure Service Platform。“Azure”的意思是碧空、藍天,就像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那樣,無窮無盡,沒有極限。 “Windows Azure”是微軟“藍天服務平臺”(Azure Service Platform)的一部分。“藍天”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繼Windows取代DOS之后,微軟的又一次顛覆性轉型——通過在互聯網架構上打造新計算平臺,Windows真正由PC延伸到“藍天”上。微軟希望“云平臺”最終同PC平臺一樣,能夠讓成千上萬的第三方開發人員開發出豐富的應用與新穎的服務 ——而這樣的平臺勢必會造就一個全新的“云產業”,就像過去20多年里,Windows和眾多合作伙伴催生出規模巨大的PC產業那樣。 目前的“云計算”服務提供商所采用的主流架構大多分為三個層次——最底層是物理層;中間是基于網絡的操作系統和開發工具應用環境;最上層是面向終端用戶和企業的服務,像郵件、搜索、廣告、數據庫、視訊、博客等等。 相比之下,微軟的“藍天”的層次更豐富。 ● “藍天”的底層是微軟全球基礎服務系統——Global Foundation Services(GFS),由遍布全球的第四代數據中心構成。幾年前微軟便開始籌建數據中心,因此目前正在部署的數據中心已“升級”到能效比表現更優異的第四代。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微軟數據中心都采用了清潔能源,并且在工作效率、可靠性、能耗等多元指標上達到了微軟制定的嚴苛標準。 ● GFS之上是Windows Azure操作系統,主要從事虛擬化計算資源管理和智能化任務分配,當接到用戶計算需求時,系統會確定最合理的資源處理、數據傳輸以及安全防護機制,并把運算任務分配給不同的CPU,把存儲任務分配給全球不同的微軟數據中心——用戶不需要知道子程序和數據在哪里,只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就足夠了。 ● Windows Azure之上是一個應用服務平臺,它發揮著構件(building blocks)的作用,為客戶提供一系列的服務,如Live服務、.NET服務、SQL服務等等,用以幫助客戶建立“云計算”的應用,或將現有的業務拓展到云端。 ● 再往上則是微軟提供給開發者的API、數據結構和程序庫;最上層是微軟為客戶提供的服務(Finished Service),如Windows Live、Office Live、Exchange Online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為用戶提供全面、安全、可靠的云服務之外,“藍天”還兼顧到產業伙伴的現實與未來、發展和進步——正如微軟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鮑爾默所說:“‘藍天’服務平臺現在還只是初級的技術預覽版,但隨著開發人員將這種全新平臺的強大能力與不斷涌現的軟硬件創新有效結合,信息、通信和計算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無縫融合的那一天必將到來。” 四、“藍天”的優勢 微軟“藍天”的優勢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其一,技術領先——遍布全球的微軟GFS大型數據中心可以在確保云服務基礎平臺規模的同時,強化數據模塊組合的靈活性。 其二,平臺開放——微軟歡迎各方伙伴接入“藍天”,與微軟并肩攜手造福用戶,并會幫助他們發掘自己的商業價值、開發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我們支持并鼓勵合作伙伴在“藍天”上用子件和第三方子件(甚至包括Linux在內)開發出自己的應用——甚至搭建出自己的云計算服務平臺,并且會為他們提供各種必要的幫助。開發者不但能從現有知識體系、生態系統和社區資源中獲得給養,還可在傳統服務器和Windows Azure環境之間自由遷徙。例如,開發人員之前為Windows Server寫的應用程序,只需進行簡單的修改,即可用于Windows Azure。 其三,體驗兼容——微軟“藍天”服務平臺是獨特的,我們尊重用戶選擇“云”還是“端”的自主權,并確保了由“地面”(PC端的應用軟件)向“云”間延伸的體驗的一致性。用戶完全可以從“藍天”上繼續獲取他們對Windows、Office的熟悉體驗,而不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重新學習。 其四——投資較少,對企業客戶來說,微軟的云服務平臺與現有的IT架構并不沖突,所以客戶不需要投入巨大的投資,便可逐步實現信息系統的無縫切換。不過,盡管當前“云計算”已取得了許多實質性的進展,但其真正為企業客戶和個人用戶所接受可能還需要兩年到五年的時間。畢竟,數據中心的建設、“云計算” 技術的全球化分布、計算資源由“端”向“云”的流動都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的工作。 五、“云計算”的方向 眼下,數據、軟件、平臺、基礎設施都已成為“云計算”的戰略資源,而今后“云計算”的發展則取決于上述戰略資源同“集中計算、按需應用”模式的整合與關聯的程度——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表達就是: 云計算 =(數據+軟件+平臺+基礎設施)* 服務 ● 數據(Data):數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數據就沒有應用、沒有服務。“以數據為中心的計算”(Data Centric Computing)將真正把用戶置于計算體驗的核心,也將決定“云計算”模式的成敗。但要實現這一點,必須首先解決海量數據的智能化、結構化整理和數據間聯系的問題。 ● 軟件(Software):軟件所起的作用其實是檢索、發現、關聯、處理和創造數據,而微軟之所以采用“軟件+服務”的模式,也正是希望整合最強大的軟件和實時更新的服務,為客戶創造跨設備的多元化體驗。 ● 平臺(Platform):Windows是PC時代應用最廣泛的平臺,“云計算”時代也會誕生自己的通用平臺——或許是微軟的“藍天”,也可能是其他企業推出的、兼顧產業伙伴福祉和用戶體驗的新平臺。 ● 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基礎設施決定了“云服務”提供商的服務范圍與服務能力。“云計算”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和研發資源投入,所以只有實力強大的企業才能勝任;但“云計算”的應用進程則會從個人和中小企業開始——他們希望把部分(而不會是全部)信息資源和應用委托給云服務商來管理,這樣便可憑借更低的成本實現更簡單、更靈活的掌控。很顯然,這種狀況與上個世紀大型機崛起(發端于軍事、公共事物等領域)和PC走向主流時(由大型企業率先應用)完全不同。 最近,中國電子學會專門成立了云計算專家委員會,一些企業也在開始建造自己的企業云,這都說明云計算在中國受到了很大關注,并已成為學術界和產業的一大熱點。這無疑值得欣慰——IT科技的演進從來都是無聲無息而又驚心動魄的。無論從歷史經驗還是從現實需求看,中國都應該及早投入“云計算”的大潮,在全球計算和通信產業的新一輪風暴中搶占到有利于未來發展的制高點。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endtimedelusio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