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var id="fe6gj"></var>

    <rp id="fe6gj"><nav id="fe6gj"></nav></rp>

    <noframes id="fe6gj"><cite id="fe6gj"></cite>

    <ins id="fe6gj"><button id="fe6gj"><p id="fe6gj"></p></button></ins>
    1. <tt id="fe6gj"><i id="fe6gj"><sub id="fe6gj"></sub></i></tt>
        始創于2000年 股票代碼:831685
        咨詢熱線:0371-60135900 注冊有禮 登錄
        • 掛牌上市企業
        • 60秒人工響應
        • 99.99%連通率
        • 7*24h人工
        • 故障100倍補償
        您的位置: 網站首頁 > 幫助中心>文章內容

        中國電子學會趙文銀:云計算推動新科學的誕生

        發布時間:  2012/7/30 9:23:16
        06年提出云計算概念以來,人們對它的關注一直在持續升溫,而從2010年開始,云計算帶來新一輪技術革命的論點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工程師、專家學者、政府官員開始從很多角度探討云計算帶來的改變,云計算正在改變人們的世界觀。

        然而云計算引發的“地震”改變的并不僅僅是這些,支撐人類發展的認識體系——科學,將會再一次發生改變。如同技術和思想的革命推動近代科學的出現一樣,云計算革命將促使科學自身發生革命,產生新科學。

        一、了解西方科學的起源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盡管被神化的科學把科學史打入到冷宮,但是對于那些希望在新科學來臨之際抓住機遇,順勢成為世界科學領軍人物的人們來說,從科學史里可以尋找到合適的時機和突破口。如果分析人類科學的歷史,可以發現科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規律。無論是古代科學,近代科學,現代科學,都是因為革命性技術和世界觀的改變而產生的。所以和人類社會一樣,科學也是在發展進步的。

        1、科學的定義

        從網上收集的資料顯示,關于科學的定義,目前人們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而對于中國古代是否有科學,爭議就更大了。以下是從網上收集的關于科學的定義。

        ---- 1888年,達爾文曾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

        ---- 《辭!1999年版:科學: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的規律的知識體系。

        ---- 法國《百科全書》:科學首先不同于常識,科學通過分類,以尋求事物之中的條理。此外,科學通過揭示支配事物的規律,以求說明事物。

        2、關于近代科學和現代科學

        實際上目前從網絡上很難找到對近代科學和現代科學的完整描述資料。下面是從網上找到的一些內容。

        ---- 如果不作特殊說明,近代科學是指16—17世紀在歐洲產生的自然科學。中國早期的科技成就無論有多高,也不會產生出像歐洲那樣的自然科學。

        ----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國一般把20世紀之前的科學稱為近代科學,20世紀之后的科學稱之為現代科學。但是在西方則通稱為現代科學。

        ---- 一般認為現代科學是指16世紀中后葉以來,由哥白尼、笛卡爾、牛頓等科學巨匠開創和建立起來的科學體系,F代科學不但徹底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自然觀、人生觀,而且也憑借自身的巨大力量使人們對科學本身“刮目相看”。

        3、西方科學的起源

        美國科學史教授戴維•林德伯格的《西方科學的起源》有一個冗長的副標題:“公元前六百年至公元一千四百五十年宗教、哲學和社會建制大背景下的歐洲科學傳統”。所謂“科學”,就是指公元1450年之后的科學,也就是現代科學;而這種“科學”的起源,則需要考察公元前600年~公元1450年間的歐洲科學傳統。也就是說,現代科學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關于科學的“連續性問題”,林德伯格認為:“可以確定無疑地說,早期近代科學創生于一個全新的社會環境,這一環境影響了科學實踐并改變了它的形態”。

        巴特菲爾德在《近代科學的起源》里所描述的是科學在14世紀到19世紀的成長和發展過程。近代科學是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誕生的,而革命性的技術、方法和理論的出現是近代科學出現的動力。

        西歐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是近代科學的發源地,美國史學家墨菲對這些地方的描述是:“地中海之北的歐洲在農業上是貧瘠的:寒冷、潮濕和森林密布,因為那里盜匪長期為患,特別是在缺少強大主導國家的情況下。到處是各自為政的封建小國;它們往往無力維持秩序,或者只能控制它們設防城堡周圍很小地區,它們遠遠小于與它們同時代的強大亞洲帝國。”

        從11世紀開始,歐洲的封閉被延續了二百多年的十字軍東征不時打斷,東征并未取得他們所希望的政治上的成果,但卻使他們從東方帶回了阿拉伯人的科學、中國人的四大發明和古希臘人的自然哲學文獻。

        巴特菲爾德認為,“思想的轉變”對于形成近代科學世界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云計算革命推動新科學的出現:三個世界的假設

        隨著人們對云計算了解程度的加深,對云計算的看法也在不斷改變。和前幾年不同,在2011年的云計算峰會上,國際IT巨頭的技術專家們已經認識到他們只是站在云計算的起點,云計算帶來的影響遠遠超出了目前人們的想象。

        1、云計算的定義

        關于云計算,目前并沒有統一的定義。

        中國電子學會云計算專家委員會委員趙文銀從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東方文化、數學、軟件開發以及云計算研究等不同領域分析研究,并在實際應用的基礎上提出了包含東方文化思想的定義。

        云計算是以應用為目的,通過互聯網將大量必要的硬件和軟件按照一定的組織形式連接起來,并隨應用需求的變化動態調整組織形式所創建的一個內耗最小、功效最大的虛擬資源服務集合。

        云計算本身并不是計算,也不是單純的技術,是方法論。云計算強調整體效果和局部功能的統一。云計算產品包含兩大部分,一是個體對象,二是基于組織結構。

        2、關于虛擬世界

        虛擬世界是指具有“意識活動”能力的對象所創建的、不受該對象所在世界的“自然規律”約束的世界。

        計算機、互聯網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為人類創建虛擬世界提供了基礎,使人腦的智力活動有了充分展示的場所。而云計算的出現,使得人類可以創建一個接近物理世界的虛擬世界,不僅幫助人們解決在物理世界里面臨的問題,同時也幫助人們了解物理世界的本質。

        3、云計算重建虛擬世界的啟示:新科學體系中三個世界的假設

        無論人們是否愿意承認,這個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人類的發展是通過虛擬世界來完成的。這個虛擬世界是以大腦為存在載體的。老子、孔子、蔡倫、張衡、畢達哥拉斯、亞里士多德、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都是通過大腦虛擬世界來完成其思想和技術體系的。

        云計算帶來的一些革命性的技術和思想再一次改變了人們對虛擬世界的認識,一個與物理世界緊密關聯的、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存在載體的虛擬世界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不得不重新思考科學、哲學、宗教所關心的基本問題,物理世界從哪里來。

        那么如何理解以計算機為載體的虛擬世界?

        (1)物理世界的人們如何理解虛擬世界

        由于這個虛擬世界是人類通過自己的“智力活動”所創建的,因此可以清楚地了解其來源,以及其存在的意義。

        ---- 虛擬世界的存在載體來自物理世界,但是載體本身的使用功能和虛擬世界的功能是不同的。

        ---- 存儲介質上的龐大數量的磁性物質是構造虛擬世界的基礎,但是這些物質在虛擬世界里的表現形態和物理世界里的表現形態是完全不同的,在虛擬世界里,它們是兩種對立的狀態。

        ---- 之所以創建這個虛擬世界,是因為人類需要通過它解決在物理世界里面臨的很多問題。

        (2)虛擬世界里的“智能”對象會如何理解“世界”的起源

        “思維”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結構的技術效果,因此在虛擬世界里,一種具有特殊結構的云計算產品會產生類似人腦的“意識活動”。當它們獲得更多知識的時候,會如何思考所處的世界?

        ---- 世界起源于一次“大爆炸”,這次“爆炸”產生了大量的最基本的構成物質,然后這些物質開始不斷組合,形成新的物質。

        ---- 經過漫長的時間,一些物質組合成為具有特殊功能的物質。

        ---- 世界的本質可以從觀察到的現象里總結和推演出來。

        科學是基于猜測和假設而產生的,這是因為人類處于迷宮的其中一間房子里,看到的只是局部的、片段的現象。因此先提出猜測和假設,然后通過證實和證偽來獲得結論,從目前的處境來看,這種方法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云計算推動了革命性的技術和思想的出現,從而導致科學本身發生變革,催生新科學的誕生。新科學將會更加明確知識的歸屬,并且重新改變全球科技競爭的格局,為中國奪取世界科學領袖地位提供了機會。

        因此在云計算帶來科學發生重大改變的時代,我們也可以學習西方學者和技術人員的大膽科學探索精神,提出新的科學假設和猜測,并尋找方法進行證實和證偽。

        從虛擬世界重建過程可以得到一些啟發,并對新科學提出猜測和假設:

        (1)人類奇特的地位:三個世界的假設。

        人類所處的位置很特殊,和三個世界有密切的關聯關系,即宇宙外世界,物理世界,虛擬世界。

        ---- 宇宙外世界。這僅僅是新科學的一個猜測和假設,目前沒有任何證實或者證偽的依據。這個世界為物理世界提供存在的載體,以及運行的規則。

        老子在《道德經》十四章里說,“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意思是說,它的上面不清晰,它的下面不昏暗。象繩子一樣綿延不絕,但是不能給出名字,重復回歸到無物。正所謂是無形狀的形狀,沒有物體的物象,稱為“惚恍”。迎面看不見它的首,跟隨看不見它的后。

        《道德經》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意思是說,有東西是混然而成的,在天地之前就產生了。寂靜啊,獨立而沒有改變過,周而復始地運行而不停止,可以作為天地之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強行給它取一個別名叫“道”,強行給它取一個名字叫“大”。

        老子猜測“道”是由另外的世界提供的。

        愛因斯坦的第四假設是其第一假設的推廣,它可以這樣表述:自然法則在所有的系中都是相同的。不可否認,宣稱所有系中的自然規律都是相同的比稱只有在伽利略系中自然規律相同聽起來更“自然”。這個原理被稱作“廣義相對論原理” 。

        能否假定這個伽利略系是由宇宙外世界提供的?

        ---- 物理世界。這是人類能夠直接感知的世界。這個世界按照它固有的規則運行,人類不能改變這些規則,但是可以利用這些規則改變事物的發展路線,使得人類的生存環境更加和諧安全?茖W的目的就是認識物理世界的本質,然后發明新的工具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以及安全感。

        關于物理世界的起源,目前的科學家們基本上認同“宇宙大爆炸”這個假設,即在大約在150億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質都高度密集在一點,有著極高的溫度,因而發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質開始向外大膨脹,就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宇宙。

        但是這個假設并沒有解釋這個“點”的來源,而是很粗暴地說“它本來就有了,是不能懷疑的”,這種做法和宗教處理宇宙起源的做法有類似之處,唯一不同的是,很多科學家們在觀察這個“點”之后的狀況,然后來證明這種假設的正確性。

        這種證實的方式就好象一個“人”在觀察蝴蝶的成長過程,蝴蝶一生發育要經過完全變態,即要經過四個階段:受精卵、幼蟲、蛹、成蟲,而這個“人”出生在蝴蝶的成蟲階段,于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假設,蝴蝶出生的時候就是一個很小的蝴蝶,并且通過觀察來證實或者證偽“他”的假設。

        通過云計算重建虛擬世界的過程,可以對物理世界做出新的大膽假設。物理世界存在于“宇宙外世界”所提供的載體上,起初是在特殊的存儲介質上有“磁性材料”,然后在很短的時間內對“磁性材料”進行有序排列,然后開始“格式化”,然后這些“格式化”后的“磁性材料”開始組合,于是大量的物質出現了,形成了現在的宇宙。
        ---- 虛擬世界。本文特指以計算機、互聯網為載體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人類創建的,虛擬世界里的規則全部是人類設計的,并且是采用數學的方式描述的,是人類智力活動的結果。

        虛擬世界的起源:人類設計了存儲介質,采用磁性材料作為存在基礎,用0、1兩種狀態作為虛擬世界對象的基礎構成元素。

        (2)新科學或許將分別建立對應三個世界的知識體系。

        新科學將會設計出更加合理的知識分類,或許會按照三個不同世界的特點進行劃分,使得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學科分類更加合理。

        三、新科學是什么

        如果物理世界是一個復雜的迷宮,那么人類處于迷宮里面的一個很小的區域,如果再考慮迷宮存在的時間,那么在人類出現之前的很長時間里,這個迷宮就已經出現了。
        在地球生命30多億年的進化史上,曾經生活著數以億計的我們未曾見過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所有的一切都按照似乎固定了的規則運行。然而這種狀態由于一個特殊裝置的出現而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這個裝置就是擁有龐大數量神經元的人腦,這種裝置產生了一種叫作“思維”的技術效果,于是物理世界里的很多事情也發生了改變,人類為了更好地、積極地生存下去,開始影響地球自然界的變化了。

        這就引出了一些問題,這個世界是什么,怎么做才能讓人類更好地生存下去,于是人類開始了漫長的認識世界、尋找方法的歷程。
        直到幾百年前,一種被稱為“科學”的東西的出現,加快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步伐。這個東西之所以能夠產生這樣的效果,是因為它首先提出假設而不是結果,然后通過一些方法來證實以及證偽。

        1、新科學的定義

        新科學是通過思維活動所獲得的描述世界的系統化的知識體系。新科學所描述的世界有三個:物理世界、虛擬世界、宇宙外世界。

        2、新科學最基本的假設:非線性自然數模型

        無論是古代科學、近代科學、現代科學,或是未來的新科學,自然數是基礎,沒有自然數就談不上科學。當然對自然數的描述并非只有目前人們所熟悉的這種形式。

        盡管目前無法知道物理世界是否屬于數學的世界,但是我們可以知道虛擬世界是一個純粹的數學世界,是由人通過智力活動,設計出數學規則、方法和模型搭建出來的,0、1是最基本的元素。虛擬世界里除了“智能”對象的“意識”之外的全部存在的事實,都是由0、1構成的。

        當然,作為假設,很多科學家也認為物理世界是數學的世界,比如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萬物皆數”(Everything is number),這個學派的一位晚期成員菲洛勞斯曾經說過:“人們所知道的一切事物都包含數;因此,沒有數就既不可能表達、也不可能理解任何事物。”在當時,數學分為算術、音樂、幾何和天文四個部分,而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它們都可以歸結為數的理論(他們所指的數是整數),因此,他們認為,一切事物都可以歸結為整數和整數之比。

        數學家克羅內克(Kronecker)有句名言,上帝創造了自然數,其余的一切皆是人的勞作。

        (1)現代科學的自然數假設:一維線性自然數模型

        事實上,現代科學是建立在對自然數的假設之上的,這就是數學家皮亞諾提出的關于自然數的五條公理系統。按照皮亞諾公理,自然數是線性的,按照順序生長的。而后其它的數都是在自然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2)新科學的自然數假設:二維非線性自然數模型

        由此可見,科學能否更加準確地描述物理世界,和自然數的假設形式有密切關聯的,因為自然數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如果把北京乾坤化物數字技術有限公司申請的《整數結構樹的構建方法》專利進行擴展應用,可以得到自然數的非線性表現形式。而在這種形式下,自然數決定了物理世界的時間和空間的存在形式——以幾何形狀展示的時空是和事物同時存在的,事物的消失同時導致對應時空的消失。

        非線性自然數模型中包含的物理含義也可以這樣表述:時間和空間是事物存在的標志,沒有事物的存在就沒有時間和空間的存在。時間越大,對應空間的維數越多。(預言:物理世界的很多區域沒有事物存在,因此也不存在時間和空間)

        當非線性自然數模型采用二叉樹時,其表現形式和中國6000多年前的伏羲先天八卦的模型是一致的。

        由于非線性自然數模型具有更多的優勢,因此自然數的二叉樹模型或許會成為新科學的最基本的假設。

        在非線性自然數模型中,一叉樹所展示的就是皮亞諾公理所假設的自然數模型,是現代科學所采用的數學模型。

        3、科學的目的是什么

        科學的目的就是幫助人們解決在物理世界里面臨的各種問題,提高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存質量。

        4、新科學的特征:整體和局部的統一

        信息科學是為重建虛擬世界提供理論指導的主要學科,但是信息科學的重要理論差不多是40多年前完成的,并且是在西方文化思想指導下創建的,其研究對象是局部的有形的物理對象。近幾十年來信息技術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大量科技產品得到了應用。然而由于信息科學理論的缺陷,當這些科技產品用于人們的生活實踐中后,新的更加嚴重的危機慢慢地顯露出來了。

        比如計算機運算速度,因為需要計算的數據每天都在增加,所以對計算速度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但是由于科學理論的約束,目前只能通過提高計算機硬件的運算速度來提高計算能力,這就導致了新的問題的出現,能耗太大引發的全球氣候危機。而實際上,通過一種新的理論,可以從算法本身來解決計算能力增加的難題,而無須通過硬件來完成。

        這就是說,計算能力的增加可以在虛擬世界里直接獲得,而不需要從物理世界里提供,這種方法即解決了問題,又不對物理世界造成任何危害。
        新科學的典型特征是:不僅關注事物本身所展示的效應,更加關注由事物攜帶的時空體現出的組織形式所產生的整體效應。如同西方文化成為現代科學的重要指導思想一樣,東方文化將成為新科學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

        5、新科學的研究對象

        新科學的研究對象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個體對象的功能,二是整體對象的功能。

        西方科學的主要特征是研究局部個體的功能,認為當全部的局部個體功能研究完成后,也就完成了對整體的研究。

        無論是宇宙學家觀察到的星系結構,或者是一;覊m放大5000萬倍后觀察到的結構,都在描述一個事實:物理世界的成員是按照秩序運行的,秩序是通過組織形式來表現的,組織形式把個體成員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整體。不同范圍的整體在新的尺度上,又是一個個體,位于新的組織結構上。在東方古代科學里,有很多關于組織形式和整體效果的方法和觀點,比如中醫,F代科學也開始探索整體效果產生機制,比如采用混沌理論研究全球大氣變化。

        6、中醫是科學嗎?

        所謂判斷,實際上是比較對象和目標的相似接近程度。所以中醫是否屬于科學,是由科學的定義來決定的。目前的科學是指近代和現代科學,而中醫在近代科學出現之前就存在了,F代科學本身存在很多缺陷,從產生之日開始到目前為止,一直處于不斷修正完善的過程中,因此用不完善的標準來評價其它理論時,需要謹慎,這樣才真正符合科學精神。

        (1)對于不知道的事情,不要輕易否定。人類目前所掌握的知識和物理世界本身存在的知識相比較,不過是滄海一粟,謹慎和敬畏也應該是科學探索所需要的精神。正如戴維•林德伯格在《西方科學的起源》所寫:“這是一段令人費解的文字,我們的不確定也來自于亞里斯多德可能并沒有充分理解畢達哥拉斯派的學說或沒有完全公正地對待它。畢達哥拉 斯派是否完全相信物質性的東西就是由數構造出來的?或者,......我們永遠也不知道確定的答案。對畢達哥拉斯派的觀點,一種明智的理解是:在某種意義上,數首先出現,其他所有事物都是它們的產物;......如果更謹慎一些,至少我們還可以斷言:畢達哥拉斯派把數看作實在的一個根本方面,而把數學看作探究這種實在的一個基本工具。”

        (2)中醫主要從組織形式來研究人體,盡管可能不完全符合現代科學的標準(來自網上的觀點,本文作者沒有詳細研究過),但是符合新科學的標準。在云計算時代,革命性技術的出現修正了現代科學存在的缺陷,引發了新一輪科學革命的浪潮,推動了新科學的誕生。

        組織形式是新科學研究的兩大課題之一。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而陰陽五行研究的是人體構成物質的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包含時間和空間兩部分內容。
        事實上,現代科學也開始關注這個領域的研究。比如蝴蝶效應,相同的個體效應,由于時間和空間的組織形式改變,產生了不可思議的結果。人工生命之父朗頓認為,生命的本質在于物質的組織形式,而不是物質本身。

        (3)中醫的理論和方法是可以在虛擬世界里模擬實現的。無論是哪個時代的科學,證實和證偽是唯一的檢驗手段。對于無法證實和證偽的理論和方法,爭論的作用僅僅是引起人們的關注,提高個人或者事件的知名度。

        云計算帶來的革命性技術解決了目前虛擬世界的重大技術缺陷,重建后的虛擬世界具有了處理無限數據、無限復雜組織結構的能力,同時虛擬世界的無限計算能力是通過虛擬世界里的算法獲得,而非通過物理世界的硬件所提供。這些技術為中醫理論和方法在虛擬世界的實現提供了技術保證。事實上,在云計算社會,每個物理世界的人在虛擬世界有一個對應的“個體”,這個“個體”和人連接起來,可以幫助人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等信息,這就是醫療云產品的其中一個“子云系統”。
        結論:中醫是科學,但是和科學的其它學科(比如物理學)一樣,中醫也存在很多缺陷,其理論和方法需要不斷修改完善。

        四、云計算動了“科學”的奶酪:變還是不變?

        物理世界是基于一個不能改變的基本規則的約束下創建和運行的,這是自然規律。愛因斯坦晚年尋找的統一場理論或許就是這個規律。但是很多時候,人們會感到很困惑,有些現象是變化的,并不是按照一個固定的規則來運行,F代科學似乎無法解釋這個現象,比如認為中醫理論不是科學,理由之一就是中醫不是按照一個固定不變的方法來治療某種疾病,而西醫提供的方法可以是固定不變的。

        然而云計算改變了人們的觀點,在重建虛擬世界的過程中,云計算展示了產品的整體效果——完全不同于其組成成員功能的效果,并且當這些設備和軟件的組織形式發生改變時,盡管還是原來的設備和軟件,但是展示出來的整體效果已經發生改變了。

        云計算開始移動“科學”的奶酪了,盡管每個人都會心存懼怕,但是處理的方式或許會存在較大的差異。

        (1)心存僥幸。一些掌握較大利益的人為了保護眼前利益,不愿意改變,認為奶酪是不會跑掉的。

        (2)隨波逐流。目前中國大多數人屬于這種心理,把改變的風險交給國外去承擔,當國外的公司或者研究機構有了新技術以后,他們想辦法合作就可以了,這樣可以平平穩穩地保護自己的利益。

        (3)推波助瀾。對于真正了解“變是唯一的不變”這一生活真諦的人來說,當變化來臨的時候,他們會用極大的熱情順勢而為,積極投入到潮流之中,成為推動改變的力量,并且找到自己的位置,獲得最大的利益。

        在應對“變化”方面,顯然西方企業和專家的速度是很快的,幾乎所有的國際IT巨頭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云計算的核心技術和應用產品上面,并且快速地提出自己的假設,然后在實踐中尋找證實或者證偽的依據,這點可以從以下現象證實推猜:剛開始他們宣稱自己的產品就是云計算產品,并且提出很多的理由,現在開始承認處在云計算的起點,目前無法想象云計算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國內的企業和專家反應速度相對來說慢了很多,盡管在介入時間方面基本上和國際同步,但是在實際進展上大多數是觀望或者跟風,借云計算概念打小算盤,當然也有一些企業和專家做出了實質性的應對策略,爭取在云計算競爭中奪取國際話語權。

        五、有效的專利保護策略是中國奪取世界科技領袖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

        對實用新型專利保護的策略使中國成為世界專利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盡管這種專利不被美國、歐洲國家的認可,但是畢竟讓中國成了世界專利大國。然而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中國和外國在專利質量上的差距,盡快制定出保護高質量發明專利的策略,使中國成為專利強國。

        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國家之間的競爭方式,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最主要的爭奪戰場。通過專利保護獲得競爭力是目前世界各國所普遍采取的手段,而通過保密方式維持競爭力僅僅是針對某些特殊的技術而采用的,然而這種保密方式在新科學時代就沒有多大的作用了,因為通過云計算提供的強大工具,人們可以很快知道所謂的“保密”技術的內容。因此在新科學來臨以后,專利保護是唯一可以采用的方法,也是最公平的。

        云計算為中國成為世界科技領袖提供了機會,這并不是因為“民族自尊心”而產生“阿Q精神”。事實上從2011年開始,國際IT巨頭也開始認為它們目前也只是站在云計算的起點,而之前中國的一些專家提出中國和外國站在同一起跑線的觀點時,很多人是不以為然的。

        但是發明了核心技術并不等于掌握了話語權,只有獲得了專利保護,才能認為擁有了話語權。因此中國能否真正奪取世界科技領袖地位,除了技術人員的努力外,最終的決定權在于國家專利局的專利保護策略,這是因為:

        (1)核心的信息技術最有可能出現在中小企業或者個人里面,而這些人的發明很容易被國家專利審查人員不加考慮的駁回。從國外的信息技術發展歷程來看,核心技術基本上是由個人或者中小企業發明的,因為成熟的企業受技術和產品的慣性影響,很難出現革命性的技術。但是這些技術在美國會比較容易獲得專利授權,不會被輕易地駁回。

        (2)由于中國在PC時代和互聯網時代沒有出現核心技術,因此也沒有掌握審查核心技術的經驗。所以受慣性思維的影響,會本能地認為中國的普通技術人員不可能發明重大的關鍵性核心技術,因此他們會不假思索地駁回那些他們不理解的技術申請。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幾點文化方面的原因:

        (1)權力文化。權力是指某個對象所擁有的對事物的控制范圍以及控制程度。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權力文化。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活動的記錄,歷史的積沉,是人們對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們的高級精神生活。中華文化歷史悠久而且具有完整的傳承性,所以也造就了獨特的權力文化。由于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文化不斷融合的民族,因此是一個包容和變通的文化,這種文化提供了一套適應環境生存的方法,因此華人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很好的生存下來,并且知道如何做才能獲得權力。比如國內一個公園的清潔人員,他知道如何獲得自己的權力,因為有人通過收集游客丟棄的瓶子來換錢,所以他可以在自己管轄的范圍內向收集瓶子的人展示自己的權力。

        同樣,專利審查人員知道自己的權力。由于目前的很多制度處于發展完善階段,因此權力文化造成中國失去核心技術國際話語權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為權力文化有一層自我保護的壁壘,而申請核心技術發明專利的那些中小企業和個人或許無法突破這層壁壘,所以只能失去對技術的控制權。

        (2)面子文化。對于那些中小企業和個人申請的專利,當審查員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駁回后,為了維護面子,是很難再改變自己的觀點的,即便知道判斷失誤,也很難承認。除非有更大的力量介入,那么中國人的“變通文化”會讓他很自然地修正錯誤。

        因此面子文化可能會成為中國在云計算時代失去國際話語權的因素之一。

        (3)變通文化。變通是維持自然界和諧發展的基本規則,中國人在幾千年以前就明白這個道理。這是符合科學的,因為物理世界是一個混沌系統,是非線性系統,組織形式的改變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這種變通會導致審查員采用其它的方式來駁回中小企業和個人申請的專利。比如采用國外存在的公認技術和方法作為判斷標準,如果這些沒有名氣的申請人的專利不符合他們采用的標準,也就是說不是在國外的技術和方法上的創新,那么這些申請的專利就不屬于專利保護的客體。

        然而現實情況是這樣的,云計算所帶來的革命性技術和理論很多是以前沒有的,外國人還沒有發明出來。也正是這樣的技術和方法的發明,才有可能讓中國成為世界科技領袖。但是按照國內專利審查人員的判斷標準,只有外國人已經發明了,中國人在這些技術和方法上的創新才能成為專利,那么在這樣的標準下,中國是很難奪取世界科技領袖地位的。

        所以變通文化也是阻礙中國奪取世界科技領袖地位的主要因素。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endtimedelusion.com】

        服務器租用/服務器托管中國五強!虛擬主機域名注冊頂級提供商!15年品質保障!--億恩科技[ENKJ.COM]

      1. 您可能在找
      2. 億恩北京公司:
      3. 經營性ICP/ISP證:京B2-20150015
      4. 億恩鄭州公司:
      5. 經營性ICP/ISP/IDC證:豫B1.B2-20060070
      6. 億恩南昌公司:
      7. 經營性ICP/ISP證:贛B2-20080012
      8. 服務器/云主機 24小時售后服務電話:0371-60135900
      9. 虛擬主機/智能建站 24小時售后服務電話:0371-60135900
      10. 專注服務器托管17年
        掃掃關注-微信公眾號
        0371-60135900
        Copyright© 1999-2019 ENKJ All Rights Reserved 億恩科技 版權所有  地址:鄭州市高新區翠竹街1號總部企業基地億恩大廈  法律顧問:河南亞太人律師事務所郝建鋒、杜慧月律師   京公網安備41019702002023號
          0
         
         
         
         

        0371-60135900
        7*24小時客服服務熱線

         
         
        av不卡不卡在线观看_最近2018年中文字幕_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_一级A爱做片免费观看国产_日韩在线中文天天更新_伊人中文无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