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了解分區列表 |
發布時間: 2012/7/5 9:50:13 |
成為一名半吊子老鳥也有幾年了,期間經常被問起什么是Fat32?Ghost恢復失敗怎么辦?怎么熱插拔USB硬盤后硬盤就打不開了?等常見問題。而這些問題,大多跟分區表有關,不過當事人最關心的恐怕是硬盤里那幾十G甚至上百G的數據是否丟失,需不需要格式化、重裝系統等既麻煩又費時費力的操作?但是對于電腦初學者(尤其是MM),直接跟他們(她們)講分區表、分區格式、引導扇區還不如殺了他們(她們)算了……既然聽不懂,也就很難記住,于是也就仍然有很大幾率碰到同樣的問題。幾年前幫一個MM“遠程”解決問題時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例子,很快讓MM理解了一些有關分區表的基礎知識——明白了原理,也就能避免很多誤操作,遇到問題也不會過于慌張了。 本文旨在幫助電腦初學者,尤其需要使用Ghost等涉及分區表操作的軟件的初級用戶,用一個例子幫助大家快速了解一些有關分區表的常識,同時提出一兩點常見的操作方法以避免同一個錯誤反復出現。 初學者雖然不知道硬盤里有些啥,不過大概都知道學校的宿舍樓是怎么回事——無非有幾幢樓,有幾層,有幾個房間,每個房間住幾個人這些~~但是就是這些元素居然能和硬盤上面的各種參數一一對應起來。 我們假設一幢宿舍樓就是一塊硬盤,而住在里面的學生就是文件。那么,學生們的居住情況有什么特點呢? 1.學生的居住是分層,分房間的——沒有哪個學校的學生宿舍就一間超大的房子,讓幾百個學生直接住在里面 2.學生是可流動的,白天出去,晚上回來,過一兩年可能還要換寢室 3.學生姓名和房間號有對應關系,比如XX住在503室~~等等 在硬盤上也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我們不能把一堆文件整個一股腦地扔到一個大空間里不管,否則你要找單個文件就會非常費力;但如果我們把這些文件分成小塊,對號入座,那要找起來就快得多。 于是,存放文件的最小單位——“簇”——就可以比作宿舍的每一個房間。而我們聽到的“簇大小”則是一個寢室里能住多少人,有的寢室住4個,有的住6個,有的住2個,不一而同。 而硬盤的“分區”,就可以看做寢室樓的每一層樓——這當然也是為了管理文件的方便。 硬盤的所謂“分區方式”或者“分區代碼”(諸如Fat32, NTFS這類)則對應著樓層房間的排列方式——比如有的寢室樓只有一排房間,而有的寢室是對開的,有的像是兩室一廳~~等等 好了,如果你能接受上面的比喻,那么接下來的引申會更有意思: 寢室樓里往往有樓管的大媽在——宿舍樓的”馬其諾防線“…… 好吧,這不是重點……重點在于,大媽手里肯定有一份全樓的住宿人員名單和一份全樓的備份鑰匙,同時大媽自己也要住一間房。 別笑,現在我們要將住宿人員名單比為“分區表”,看看它們之間有哪些共通性。 如果沒有這份住宿名單,我們能馬上回答這幢樓里住了多少人、他們都叫什么名字、住在哪個寢室這樣的問題嗎?答案明顯是否定的。所以,當我們調用硬盤上的文件時,也要知道這個文件的一些信息——比如文件多大?在硬盤上的什么位置?叫什么名字?等等~~記錄了這些信息的一個特殊文件就被稱為“分區表”。而沒有了分區表(就是名單),那我們可真要“兩眼一抹黑”了。沒有了分區表,我們既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文件,也不知道這些文件在什么位置,甚至連整個硬盤有多大也不知道了。直接的表現結果就是我們進不去硬盤了,硬盤表示為“不可識別”的。 遇到住宿名單丟失的情況的話,難道我們就要束手待斃么?明明有學生住在里面!別急,學生確實都在,不就是丟了個名單么~ 解決方法: 1.如果事先有住宿名單備份的話,直接拿出來就行了(廢話!現在不就是沒有備份嘛。 2.如果沒有備份,沒辦法了,只好暴力一點,從101房開始查:“同學,你們屋里住了幾個人?都叫什么?”…………如此這般一直查到628最后一間房,連廁所也不能放過……好了,這樣不是又有了一份名單嗎? 對應到硬盤上是怎樣的呢?分區表丟了,沒關系,兩種解決方法:1.原先有分區表的備份,直接還原回去;2.如果沒有備份,那就要找一個“問話和記錄”工具,比如Diskgenius,它能夠“一間一間”地去找硬盤上有哪些文件,并把它們的屬性都記錄下來——這個過程我們常稱為“恢復分區表”。 所以不難看出,分區表丟失雖然很讓人頭疼但并不可怕。只要認真學習“問話和記錄”工具的使用,小心操作,硬盤里的數據是能夠找回來的。這里順帶一提,所謂的“快速格式化”是系統在偷懶,它只是給了我們一份新的、空白的“分區表”,上面的文件壓根沒動。只要這時不要往里面添加新的文件(否則就改動后來的分區表了),重新把“所有房間”都查一次,文件一樣能找回來。這也是一部分數據恢復軟件的原理。 然后我們談談什么是硬盤的“引導扇區”。 其實也很簡單啊,就是宿舍的大門嘛~每天早上起來,同學們不都是從宿舍大門進出的嘛?同樣,當我們開機的時候,只有打開硬盤的“大門”,我們才能接著做后面的事情。假如有天宿舍大門損壞了,同學們自然出不來了,當然我們連住宿名單都看不到了;對應到硬盤上就是“引導扇區損壞了”,自然也無法訪問硬盤了,又由于損壞的是“大門”,所以也無法掃描恢復了(連進都進不去怎么掃描?)。那難道我們又要束手待斃了么?非也。這壞的大門不用了,在旁邊的墻上重新敲個洞,安一扇新的門不就好了嗎?在硬盤上,就表現為“屏蔽損壞的引導扇區”,而“新建引導扇區”,當然這就需要其他的工具軟件才能完成了。 最后,我按照宿舍樓和硬盤對應的關系來回答一些常見的有關分區表的問題。Ghost失敗了,系統進不去,硬盤上的數據能找回來嗎?沒事,用暴力搜索的方式查看并記錄每一間“宿舍”的信息——用軟件重建分區表。熱插拔USB硬盤,硬盤進不去了,非要格式化嗎? 否。丟失/損壞的同樣是“住宿名單”——先使用chkdsk volume: /f(關于chkdsk命令請網絡搜索,因為代碼的問題,我這個命令只是一個形式,不是很準確)看能不能修復分區表,不行的話就使用“暴力”,重建分區表。如何避免硬盤進不去? 如果刪除硬盤失敗,那么不要直接拔下硬盤,一定有后臺程序在使用硬盤。如果不知道怎么查找這個后臺程序,那么還是老老實實重新啟動或者關機之后再拔下來。意外斷電會縮短硬盤的壽命,增大丟失數據的可能。起碼為了上面的數據,請善待硬盤。“簇”大小對磁盤效率有什么影響? 回想下宿舍單間:假如寢室502能住4個人,那么,只要住進去一個人,這個宿舍就被占用了。如果第二個人因為其他原因(比如班級不同等),盡管他是一個自然人,但他也不能和前面的學生同住。于是502就有3個床位被浪費了~~ 本來這也沒有什么,但是在Fat32的分區格式下,當硬盤容量變大的時候,“簇”也會跟著變大。比如硬盤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個“簇”里能放8個小文件了,但是仍然只有1個小文件放在里面,這樣就等于1個文件占了8份空間,相對于前面的1個文件占用4個空間要多得多了。而一個windows系統里往往有上萬個這樣的小文件,這樣空間的占用就比較可觀了;另一方面,盡管現在的硬盤是比較大了,可能不在乎那點空間,但是磁盤查找文件的效率也會下降——原來是在4個床位找一個,現在要在8個床位找一個了。所以現在分區時大多采用NTFS格式,因為不管硬盤容量如何變化,NTFS格式里的“簇”大小是固定的。 同時,“簇”又不能太小,否則會導致“房間”過多,同樣會降低磁盤效率。 現在總結下硬盤和宿舍的對應關系吧: 硬盤 -- 宿舍樓 文件 -- 學生 分區 -- 樓層 分區格式 --房間布局 簇 -- 單獨的寢室房間 簇大小 -- 一間寢室住幾人 分區表 -- 住宿名單 格式化 -- 同學搬出,打掃房間 Diskgenius -- 問話和記錄工具 使用文件的權限 -- 宿舍鑰匙 ………… 請大家自行擴展~ 希望初學者看過之后都能明白分區表的作用~遇到Ghost出現問題時,也不要過于驚慌,愿大家都能享受使用電腦帶來的快樂。 為什么會有邏輯分區 前提是我們仍然將硬盤比作宿舍樓。如果大家仔細看過我前面寫的東西,應該知道我還將“分區”比作寢室的“樓層”。那么,按理來講,有幾層樓就有幾個分區,再自然不過了~但是,我們常用的windows系統有一個奇怪的規定。 所有的寢室不許超過4層樓。槭裁?憑什么?) 不管如何,這是個強制執行的命令,如果我本來最多就打算蓋4層樓,那也就算了,沒啥影響?墒,隨著硬盤容量的增加,有越來越多的用戶期望蓋更高的樓,這可怎么辦呢? 先來看一下常規的樓層結構: 這幢樓恰好有4層,分別為F1, F2, F3, F4(就是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的意思) 現在我要蓋更多的房間,但是樓層又不能超過4層,怎么辦呢? 我這樣在一樓旁邊添一層,我把這個新添加的區域稱為D區~~以此類推,我想蓋多長都行(注釋1),就有了E區,F區~~等等 以后我們問起來:“你今天去哪層樓?”“我去D層。”這么一來,假如我加蓋的是D區和E區,“看上去”就有了額外的“兩層樓”,“總樓層數”達到了“5個”(實際上D區和E區加起來才能算是F1層)。這些實際上屬于同一個樓層的各個“區”就成為“邏輯分區”,其他的常規分區稱為“主分區”。 看完上面的怪異圖片,可能會有不少朋友有這樣的反應,“這誰給的規定啊,太死板了~”“樓修得也太難看了吧,能住么……”其實,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早年的硬盤容量很小,而早期的DOS操作系統沒有想到后來硬盤分區數會這么多,就規定了主分區只能有4個,后來的操作系統設計者考慮到了這個問題而又離不開DOS操作系統,于是就設計了一個折中方案——“邏輯分區”。對于前人的這種設計,我們還是寬容一點吧~畢竟今天的大部分個人用戶使用起來還是足夠的。 如果你能接受上面我所講的,那么,我問一個問題,“一個一盤有一個C盤為主分區,D, E, F為邏輯分區,那這個硬盤上有幾個主分區?” 如果你的答案是2個(注釋2),那么你就理解我所寫的東西了。因為D, E, F雖然是邏輯分區,但它們加起來還是要“占一層樓”的,也就是說,所有的“邏輯分區”加起來算一個“主分區”。 下面我回答一個初學者的問題,“我的筆記本C盤空間太大,我想分出來新建一個分區,為什么分出來的空間不讓我建立分區?” 一個常見的可能是——這臺筆記本已經含有了4個主分區,這種情況在裝有win7的筆記本上比較常見。如果我們用磁盤管理軟件來查看硬盤的分區情況,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硬盤上有一個“恢復出場設置”分區,一個“系統安裝”分區,一個“win7自建隱藏”分區,還有n個“邏輯分區”。按照前面的觀點,n個“邏輯分區”算一個“主分區”,那么總的主分區數就達到了4個,而你從“C盤”這個主分區里分出來的空間還是“主分區”屬性的,當然不能再建立新的“主分區”咯。 那么,我們能不能把這個“主分區”屬性的空白分區轉化為“邏輯分區”屬性呢?可以的。因為時間關系,請大家搜索“acronis disk director suite 10”這個軟件的使用教程,它可以將“主分區”屬性的空白分區并入“邏輯分區”且不會影響分區上的數據。 注釋1:邏輯分區的數量也不是無限的,當C D E F這種字母被用光后,就無法“直接”分配盤符進而也無法再增加分區了——如果你鉆牛角尖硬要增加……我建議你去搜索下這種情況下的解決方案…… 注釋2:其實,答案是2個或者2個以上。因為我可以將D盤作為一個邏輯分區,而E, F兩個盤屬于另一個主分區下的兩個邏輯分區……等等~~ Ghost? Ghost不像一個幽靈,倒是像一個神燈精靈… Ghost在備份數據時不像一般的ctrl+c ctrl+v。后者僅對“學生”發號施令,讓他們挪挪位置;而前者Ghost不僅造出一群“克隆人”,還修建了和原來一模一樣的宿舍樓(包括門、鑰匙、桌椅、床位等等)——所以我們稱Ghost的備份是基于“簇”的(因為它新建了“寢室”。,而“ctrl+c ctrl+v”這種我們稱其是基于“文件”的。Ghost的備份比“ctrl+c ctrl+v”調動了更多資源,但是這在恢復數據時就成了一把雙刃劍。 1.優勢:不管原來的寢室樓被破壞成什么樣子(大門不能壞),只要還能查看它的內部結構,那Ghost就可以把原先建好的大樓“乾坤大挪移”,讓其恢復原狀。 2.劣勢:其實恰恰是它的優勢。我們前面知道,管理“住宿名單”的大媽也占了一個房間(即分區表也是個文件),如果Ghost新建的大樓在這里出了問題,或者恢復文件的時候斷電,那就意味著“住宿名單”出了問題,于是就會出現原文里提到的“因為Ghost導致分區表丟失了” 盡管能通過Diskgenius等軟件修復分區表找回文件,但是額外的操作和二次風險是不能忽略的。順帶一提微軟新推的備份程序ImageX,它也可以進行“整個宿舍”的備份,但是它的備份是基于“文件”的,除此之外ImageX可以對備份鏡像內部的文件進行變更,這也是Ghost做不到的。 因為Ghost是對整個樓層進行“完完全全”的備份,所以連門和鑰匙的形狀就分毫不差。在基于NTFS格式的分區上,會有朋友遇到安裝所謂的“Ghost系統”后,對系統文件無法改名或者刪除等問題。這是為什么?以后的“文件權限”會告訴你。 文件操作權限 在最初的文章和12月6號的“Ghost?”中,提到了這樣一個比方——房門和鑰匙好比硬盤上的“文件操作權限”。利用這個比方,我來簡單地講講“用戶”和“文件操作權限”之間的關系。(其實我也只懂這么點了,歡迎高手拍磚) 寢室房門和寢室鑰匙有這么幾個特點: 1.房門和鑰匙有對應關系(這個不言自明)。此外鑰匙可以劃分成幾個大類,比如“學生使用的”、“樓管使用的”……等等 2.校長的權力很高,但是他不一定有學生寢室的鑰匙,這意味著“用戶”權限和“文件操作權限”沒有必然聯系。 3.在windows系統下,早期的分區格式諸如Fat32,Fat12等,它們是“沒有裝門”的“寢室樓”,誰都可以進入寢室。而win2K及其以后的分區格式采用了NTFS,它相當于“裝了門”的“寢室樓”。明白了這幾點,我們從幾個例子來深入了解“文件操作權限” 初學者問1:為何安裝Ghost系統后,我不能對系統盤下的文件進行操作? 答:由12月6日的“Ghost”可知,Ghost的備份和還原是基于“簇”的。如果“簇”是“單個寢室”的話,那么,Ghost進行還原的時候,就把別的寢室樓的“門和鑰匙”一并還原了回來。那我們用“自己的”寢室鑰匙當然打不開別人寢室的門了?紤]到Ghost還原還可能損壞分區表,所以Ghost在NTFS格式越來越流行的今天,有逐漸退出個人用戶使用的趨勢。類似的,當我們重新安裝系統時,有時由于用戶名進行了變更,對于原來用戶遺留的一些“老房間”,我們也打不開了。 初學者問2:如何能讓我獲得對某些文件夾的操作權限? 答:在windows用戶中,這個問題多半發生在NTFS為分區格式的硬盤上。其實關于這個問題,網上的解答非常之多。由于時間關系,請大家搜索“NTFS 獲得 文件權限”。若想進一步了解文件權限的相關知識,搜索“文件權限”即可。 這里我還是再強調一次:牢記校長沒有學生寢室鑰匙這個例子。校長在學校里的權限夠高的吧?那可是Administrator級別的~但是,這么高的權限,他還不一定有學生的寢室鑰匙呢。所以,“用戶權限”和“文件權限”沒有必然聯系。 硬盤接口 若是問起初學者,“目前個人電腦運行速度的最大瓶頸出現在哪個部件上?” 有的菜鳥可能會回答,“大概是內存吧?CPU?” 其實無須我多言,安裝了vista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統的朋友看看系統自帶的評分就知道了——對于大部分能流暢運行vista及其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統,得分最低的項目往往是“硬盤”。(好吧,也許是顯卡……但是顯卡里不是沒有高級貨,而機械硬盤再怎么換也不可能跟上顯卡的發展速度) 還記得最初的文章當中將“引導扇區”比作“宿舍大門”么?其實這個例子有點不全面,“宿舍大門”的另一個作用就是“決定了學生進出宿舍的最大流量”,而這類比到硬盤上就成為了硬盤的另一個重要參數“硬盤接口速率”。 這個例子其實很好理解:宿舍門越寬,同時能夠走出來的學生就越多;同樣地,硬盤接口速率越大,同時能傳輸的數據就越多?瓷先ノ覀冎灰獰o限加寬硬盤的“大門”就可以提高硬盤速度了,但實際上這受到另一個因素的影響——“硬盤內部傳輸速率”。 我們知道宿舍樓是分很多層的,所以同學們在樓內的移動速度是存在上限的。你要叫一個住在6樓的朋友出來玩,那他走到樓下總要有一個時間,而且這個時間還不短。而他行走的時間還決定于寢室樓的內部結構安排。比如有的寢室樓是老房子,樓梯很陡還是木質的,那他下來就要小心翼翼;而有的房子比較新,地板上還有防滑條,那他就可以走得很快;有的寢室還裝有電梯,那就更快了。所以不難看出,如果學生在寢室內都走不快,我們把宿舍大門加得在寬也是沒有多少提高的。而這個例子在硬盤發展史上有過類似的經歷。 估計沒多少朋友愿意看干巴巴的歷史數據吧,所以我們這里暫且拋開歷史不談。我們只需知道:目前的硬盤的“大門”已經修得很寬了,但是機械硬盤的內部結構沒啥改變,還是滑溜溜的瓷磚地,所以同學們(即文件)要出門的時候還是不夠快。 下面我舉幾個工程師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而想出的一些方法,以從側面加強對“硬盤接口”和“傳輸速率”的理解。 什么是“NCQ”,它的原理是怎樣的? NCQ被稱為“全速命令隊列(Native Command Queuing,NCQ)”.全速命令隊列是SATA II最先進和最令人期待的特性,是SATAⅡ規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定義我們不需要做過多了解,我們來類比下它的原理就行。假若我們要從寢室樓里叫出X系二年級三班的所有同學共30人,那這個技術和原來的技術有什么區別呢?我們知道學生在學校里都安排了個人的學號,假若這30人的學號是從1排到30那么老技術就是這樣把它們叫出來的: 1.先找1號學生住在XX寢室,把他叫出來 2.再找2號學生住在XX寢室,把他叫出來 3.…………4.……………………如上重復30次,學生叫齊了 這是不是很羅嗦呢?即使2號,3號,4號的寢室編號都在1號前面,程序還是不管他們,硬要先把1號叫出來,這不是多此一舉嗎?而NCQ則是這樣叫的: 1.了解到現在需要叫出學號1-30共30人 2.開始找寢室,只要發現學號是這30個當中的,就把他叫出來 這么一來,理論上只需要掃描一次硬盤,就可以集合所有的同學了,是不是比老方法快了很多呢? SSD是怎么回事?為什么它那么快? 技術層面我當然也是一竅不通,不過大概原理可以類比一下:假如普通的機械硬盤內部是又滑又窄的瓷磚樓梯道,那SSD就是裝有多部高速電梯的寢室樓。這樣一類比,相信大家從感性認識上可以初步了解SSD為何那么快吧? 最后總結下上面的內容: 硬盤速度受限于“大門”的寬度和“內部樓梯結構”。工程師想了很多辦法在無法改變“內部結構”的情況下采用一些巧妙的辦法用以加速內部人員流動。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endtimedelusio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