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改變世界的十大計算機病毒(1) |
發布時間: 2012/7/4 9:23:31 |
25年前,第一種計算機病毒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之中,讓用戶不得不應對軟盤好像出現了問題,已完成工作成果卻突然丟失以及查詢令人費解的信息到底來自何處之類以前從未遇到過的新問題。光陰似箭,自動化技術的發展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病毒現在已經成為國際地緣政治武器庫的組成部分。而依然非常神秘的超級工廠病毒,則讓所有人都認識到網絡病毒和蠕蟲在高風險博弈中的強大作用。
在病毒技術發展之路上,上億臺系統遭遇感染的事故頻頻發生,這給生產和運營方面帶來了總額超過數十億美元的巨大損失,也讓防惡意軟件產業成為信息領域的重要參與者,F在,病毒依然沒有顯示出會消亡的跡象;實際上,也許永遠都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但對于希望認識數字世界技術和文化的人來說,了解惡意軟件的發展歷史存在著迷人的獨特魅力。 1、大腦病毒(1986年) 盡管看起來象科學幻想小說,但所有這一切卻屬于完全真實的事件。兩名來自巴基斯坦的軟件程序員巴西特和阿姆賈德·法魯克·阿爾維對人們任意復制自己產品的不法行為感到非常惱火,因此就開發出一項可以干掉非法副本的功能。但由于在設計應用時就存在缺陷;結果導致該防拷貝軟件可以復制自身,并且在實際運行時也這樣做了。 作為第一種流行范圍覆蓋了全球的計算機病毒,大腦采用的攻擊方式是破壞軟盤引導區。一旦受感染軟盤被插入到計算機的驅動器上,大腦就會進入到系統內存中,從而實現繼續感染新插入軟盤的目標。 為了向受到感染的計算機提供清理服務,兩兄弟在病毒中留下了姓名、地址和電話號碼等聯系信息。后來,他們對病毒導致的破壞如此之大而表示了遺憾。 2、圣誕樹病毒(1987年) 小小的設計缺陷,就可以讓一個無傷大雅的玩笑變成了危害極大的武器。圣誕樹病毒的可執行文件是一個采用擴充重結構化執行程序語言(Rexx)開發的腳本,原始功能只包括了兩件簡單的事情:利用文字來繪出一棵圣誕樹圖案,并將副本發送給接受者電子郵件列表中的所有聯系人。 它起源于歐洲學術研究網絡(Earn),并很快傳播到美國同行國際學術網上。接下來,感染的系統又波及到了IBM內部網絡VNET,這讓它得到了公司無比巨大地址簿的全面支持。 由于該蠕蟲只能運行在IBM大型機環境下,因此,其它網絡并沒有受到波及。在被清除出整個網絡之前,它在國際學術網上肆虐了六天的時間,在VNET上則僅僅流行了四天。 3、莫里斯蠕蟲(1988年) 1988年,作為第一種利用互聯網傳播到全球的惡意軟件,莫里斯蠕蟲或者說大蠕蟲感染了網絡全部6萬機器中的6千臺。 時為康奈爾大學學生的羅伯特·莫里斯(如圖)宣稱自己開發的蠕蟲病毒并不具備破壞力,運行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測試互聯網的實際規模。但其它人對此觀點表示出反對意見,認為該蠕蟲利用到Unix系統潛在的安全漏洞,并且采用了隱蔽狀態下進行傳播的方式。 由于該蠕蟲復制速度比自身需要快得多,所以,經常會導致多次感染機器的情況出現。這讓進行有效拒絕服務攻擊變得非常容易,因而,它被認定為屬于存在威脅的應用。這讓莫里斯成為依據1986年美國計算機欺詐和濫用法定罪的第一人,該事件還導致了第一家計算機應急相應團隊協調中心CERT/CC的建立。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endtimedelusion.com】 |